西湖区的“民生拼图”:每片都关乎幸福 2025年09月30日  

  ■ 记者 诸葛曾晓 通讯员 冯晨晨 沈博文 李霞 靖豫杭 吕园元 摄影 顾剑

  衡量美好生活的尺度是什么?答案或许就落在我们每日的一餐一食、呼吸的空气、门前的流水,以及为城市运转辛勤付出的每一个身影之上。这些构成日常的基本元素,是民生的基石,也理应成为治理者最深情的牵挂。 

  在西湖区,这份牵挂正从理念转化为清晰的行动路径——通过严把产品质量关守护“舌尖上的幸福”,通过守护蓝天碧水优化“宜居的底色”,通过关爱新就业群体构建“城市的温情”,让发展成果真正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食安为本,服务升级:让“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九月中旬的一个早晨,焕然一新的物美文一路店刚开门,熟悉的街坊邻居便涌入店内。 

  烘焙区飘散着现烤面包的香气,明厨亮灶里师傅正现场制作杭州人爱吃的榨菜鲜肉月饼;水产区旁增设了洗手台,工作人员熟练地为顾客处理鲜鱼;果切柜台立着醒目的提示牌,告知分时段折扣与严格下架时间……这家陪伴了周边居民近25年的“老伙计”,经过一个多月的“胖东来模式”改造,以更高品质的商品、更人性化的服务重新亮相。 

  这不仅是超市的升级,更是西湖区提升民生商业品质的缩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菜市场、超市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所,却是连接千家万户、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枢纽。这里的商品质量、服务水准直接关系到的日常生活品质和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来,西湖区着力优化消费环境,鼓励引导传统商超对标先进,严把产品质量关,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与运营水平。以物美文一店“胖改”为契机,推动企业深入借鉴优秀管理模式:引入多点AI技术强化生鲜品控,坚持“每日出清”保障食材新鲜,设立食品安全检测室每日公示农残结果;同时,大幅提升员工福利,激发服务热情,增设一站式便民服务区,免费茶饮、血压测量、宠物寄存等细节处处体现用心。 

  如今,西湖区的温暖变化随处可见:骆家庄农贸市场的智慧结算便捷高效,东山农贸市场的环境整洁如超市,文新街道的社区菜店价格亲民品质不降……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正悄然提升着居民的购物体验,让日常采买变成一种享受。 

  从一家老店的焕新,到全区菜场、商超的提质,西湖区正将“民生”二字,具象为购物袋里新鲜安心的食材与购物过程中体贴入微的尊重。未来,西湖区将继续支持民生商业业态创新,推动更多商业主体提质升级,让便捷、优质、安全的消费体验成为日常。

  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守护家门口的生态福祉

  秋日午后,西溪河畔水清岸绿,居民悠闲散步。不远处的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西溪自动监测站,实时数据平稳跳动,守护着这片区域的“天空蓝”。而在几年前,情况却大不相同。 

  “早先的十字港又黑又臭,岸边养猪、养鸭,开垦种地,倾倒垃圾的都有。”蒋村街道的全师傅回忆道。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三墩镇的河道中,当地居民沈顺华形容:“过去河两岸不时散发着阵阵臭味,居民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

  这些记忆中的画面,正是西湖区下决心治理环境的动因。空气质量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呼吸,河道水质影响着城市的面貌与宜居度。西湖区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持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等专项行动。 

  针对河道治理这个“硬骨头”,西湖区坚持“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对十字港河采取“治河先治岸”模式,拆除违建、截污纳管、生态修复;对西溪河则运用智慧治水平台,实现全河段动态监管。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这些河道已焕发新生:十字港河书香伴着花香,成功创建省级美丽河湖;西溪河水质稳定达标,沿岸绿道成为城市风景线。同时,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主城区领先,2025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再创新高。 

  十字港的书香、西溪河的清流,共同诉说着从“掩鼻而过”到“亲水而居”的变迁。而西湖区将继续努力,让“西湖蓝”常驻、河湖“长治久清”,让生态福祉成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

  暖“新”聚力,与爱同行:筑就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

  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将便捷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他们的身影,已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这个庞大群体曾长期面临“隐形”的困境——缺乏归属感、权益保障不足、社会认同度低。让这些城市“摆渡人”感受到尊重与关爱,不仅是完善社会保障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课题。 

  蒋村街道新就业群体服务社的故事,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个集“服务、问需、学习、休息、宣传”于一体的“新原融合”平台,不仅是浙江省未来社区创建的试点成果,更是一个充满巧思的温暖空间。 

  走进这里,微波炉、冰箱、饮水设备一应俱全,外卖员、快递员可以在此歇脚充电;工会小组、团支部、妇联等组织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娘家人”。而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门口那个杭州市首个“码召”车站——它巧妙地将助老打车服务与网约车司机增收需求连接起来,科技在此刻变得如此温情。 

  但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远不止于提供歇脚地。新就业群体终日穿行于城市,最了解街巷。如何将这种“移动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蒋”小志志愿服务者联盟的诞生给出了答案。 

  当配送员任盼盼在送货途中及时发现物业纠纷并及时上报,当快递员王栗和网约车司机庄二明在火情面前挺身而出,他们展现的已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社区一份子”的主人翁意识。这些看似偶然的善举,背后是机制的精心设计:通过“社安卫士”积分激励、系统化的应急培训、明确的职责分工,新就业群体被有效动员起来,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哨兵”。 

  更深远的变化还在发生。“小哥学院”里,提供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训,学费全免助力职业发展;覆盖全域的暖蜂驿站、优惠食堂,织密“15分钟服务圈”;全省首个“新就业群体诉求服务中心”启用,实现诉求快速响应…… 

  如今,西湖区已建成953个“六大友好单元”,41个党支部、27个群团组织扎根一线,2万多名新就业群体有了“娘家人”,1123名快递小哥加入“你是我的眼”志愿服务队,形成了“服务——融入——共治”的良性循环。 

  民生之事,如细雨润物,于无声处滋养着社会的根基。从保障“一日三餐”的安心,到守护“推窗见绿”的舒心,再到成就“人生出彩”的暖心,西湖区正尝试编织一张日益绵密的民生保障网。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期待这份“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能持续转化为“事事让人安心”的治理效能,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常,都闪耀着不凡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