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张一昀 通讯员 张闻涛
从曙光路184号3000平方米的典雅庭院,到晴川街159号8000平方米的现代文化地标,西湖区文化馆跨越的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一次公共文化服务的时代升级。
昨天,区文化馆新馆正式启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也在此举行。本次活动以“西湖新艺境 文化新体验”为主题,标志着“西湖区公共文化服务优享行动”的正式启动。
在一楼展厅内,“初心如翼”浙江群星美术新锐提名展延续着开幕以来的热度。25位来自全省群文系统的创作者,用47件作品展现艺术新力量。油画、中国画、版画、漆画、农民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
新馆启用当天,还举办了“名人名家沙龙”——何赛飞戏曲艺术分享沙龙,现场座无虚席。“西湖区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新馆非常漂亮,很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在这里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说道。
作为区文化馆首批引进的国家级名人名家,自2017年“赛飞工作室”成立以来,何赛飞始终心系西湖文化沃土,通过公益戏曲沙龙、大师课、互动指导等形式,持续助力戏迷提升技艺。未来“赛飞工作室”将继续作为戏曲传承基地,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民骆女士听完讲座后开心地说:“以前在老馆参加活动经常一座难求,现在这里又大又亮堂,听说培训教室多了很多,可以方便地来上课了!”
此外,活动现场还将举办一系列
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包括非遗手工艺品展示、传统技艺体验、国潮文创产品选购等。在非遗体验台前,围满好奇的市民,大家积极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文化的创新。
“当年老馆东邻宝石山,南望西湖,白墙黑瓦掩映在景区中,是真正的‘馆在景中’。”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文化馆,一位老文化工作者回忆道,“但空间不足制约了发展,周末排练厅挤着好几支队伍,群众需求难以满足。”曙光路184号——这个曾经承载西湖文化记忆27年的地址,连续五次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的辉煌,于2024年8月20日闭馆。
新馆选址于西溪湿地畔的晴川街,场馆面积增长了2倍多,成为一个融合传统与科技的文化新地标。“不仅是物理空间扩大,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们打造了‘西湖文艺大课堂’公共免费培训课程,上班族午休、下班后都能在这里‘充电’。”该馆相关负责人说,数字赋能也让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如“西湖区数字文化馆”平台去年共开展14场网络直播,吸引了86万人次观看。
未来,区文化馆新馆自习室将会24小时向公众开放,各类功能自习室也可在“西湖区文化馆”公众号上进行预约使用。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区域‘名人、名企、名校’资源,打造西湖文化IP,让文化成为幸福生活的鲜亮底色,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精神动力。”该馆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