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守护千年湿地 “数字生命力”持续焕新 2025年04月11日  骆盈颖 张白云

  ■ 记者 骆盈颖 通讯员 张白云

  拿出手机进入“西溪湿地”微信公众号,选择日期在线订票。

  在游客服务中心问机器人“推荐观光游船路线”,即刻得到答案。

  漫步石板路,“游西溪”线上小程序全程陪伴,轻松成为“旅游达人”。

  这些智慧化场景的背后,是西溪湿地作为“城市之肾”在数字治理道路上的创新探索,更是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战略在生态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

  “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群芳吐艳,水鸟蹁跹,又是一年春风至,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的殷殷话语犹在耳畔。

  近年来,西溪湿地致力于打造“智慧西溪”,让每一个游客都能在“智慧景区”中,感受到现代科技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游客体验革新 

  从『刷脸入园』到『AI助手』

  来西溪湿地不知道从何玩起?想请个心仪的导游?在如今的西溪湿地,这些问题都可被“智慧应用”轻松解决。

  2018年,未来景区样板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亮相,成为全国首个刷脸入园的景区;2021年,门票“无纸化”再升级,购票后刷身份证就能入园;2022年,智能电子导览上线,让游客实现自主旅游……

  2023年4月,一款聪明可爱的伴游机器人成了西溪湿地的“明星”。它集交流、导游、科学限速等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提供智能引导,帮助游客轻松查找目的地,还可以通过智能语音播报分享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伴游机器人还拥有强大的安全保障功能,雷达辅助刹车、障碍报警、防溜坡等设计更好地为游客保驾护航。

  “科技范儿”点燃文旅热,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旅游成为文旅消费的新潮流,各种新场景、新玩法层出不穷。

  毗邻西溪湿地的中国湿地博物馆正是借此东风,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闭馆改造提升。

  2024年4月,中国湿地博物馆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湿地洞天沉浸式数字展厅将技术升级,在不同场景中设置了动态水幕、360度互动数字展及180度巨幕。

  尤其是180度巨幕的尺寸长达32.5米,能给观众带来目前博物馆届顶尖的沉浸感体验。影片《生灵之境》讲述了湿地与文明的链接,每一帧画面都相当震撼,呈现出相当于3部IMAX电影屏幕的效果。

  今年趁着“AI热潮”,西溪湿地提升了小程序的智慧导览功能,上线西溪湿地AI助手,目前还处于试运营阶段。“在未来的设想里,游客可以随时向AI助手提问,它会马上进行解答,相当于一个全程伴游的智能讲解员。”西溪湿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治理体系重构

  从“碎片管理”到“一体智治”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西溪湿地,36套生态监测设备已开始无声地记录着这片水域的“呼吸”。

  在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数字大屏上跳动的24个模型、26个算法,正将实时采集的水质、鸟类、气象等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生态图谱;无人机每半月一次的巡航扫描,让10.38平方公里的湿地全景以“厘米级”精度的画面呈现出来。

  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是全国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试点项目,于2024年3月31日正式上线运行。

  智治中心总监张明介绍:“我们以场景模块之间数字化思维融合互通为首要逻辑,分级分类整理了4大类46条需求,搭建了智治中心的‘四梁八柱’。” 自项目实施起至今,智治中心已形成1朵信创云、1个数字孪生底座、4大业务模块,开发了28个应用场景,实现西溪湿地整体智治的闭环管理。

  为什么要在西溪湿地上线智治系统呢?

  “单靠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科学高效解决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张明举例说,比如湿地的空气质量,会受到游客出行、天气温度和各类内外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复杂因素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水、气、土及生物等多种生态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以往缺少精准的方法来评估它们。

  针对这些难题,智治中心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整合零散数据资源,通过仿真计算推演等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提升湿地生态环境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智治中心驾驶舱页面上,两侧的看板就是按照湿地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两大维度设计的。利用系统化整体智治的思维,智治中心将分散的生态要素、管理要素等方面的数据整合,将原本单一的评估体系进行了“系统化治理”升级。

  张明依然用例子来说明这套智治系统的“聪明之处”。“以智治中心开发的碳源碳汇应用场景为例,我们将园区交通治理、建筑物管理等场景进行融合,可准确计算湿地碳排放量。” 张明介绍,利用系统来将减碳目标,分解转化到降低建筑物耗能用电、提升新能源车游园比例等具体目标上来,就能够精确地实现零碳湿地的目标了。

  生态保护升级 

  从“人眼观测”到“数字孪生”

  “看,那边有一只小鸊鷉!这可是湿地的‘常住居民’!”上午8点左右,莲花滩的观鸟区已聚集不少鸟类爱好者,西溪湿地“飞羽”志愿服务队队员指引大家观鸟。

  同一时间,在西溪湿地智治中心内,鸟类监测系统也捕捉到这个可爱的小生物,生成了一条数据记录。

  “以前发现新物种都是靠工作人员肉眼观察,或者是观鸟爱好者去发现,现在有了这个系统,24小时随时随地都能抓取。”张明介绍,“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让生态保护更加科学。”

  “数字引擎”驱动“绿色梦想”。打造景区数字治理样板,必然要将数字化治理和智慧手段应用到生态保护提升各环节之中。自智治中心上线以来,西溪湿地13套声纹设备加8套视频设备,共采集到3473428条有效数据。

  鸟类的生存环境如何,与湿地保护利用水平密切相关。

  莲花滩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全生态要素集聚地,也是西溪湿地治理的“微型观测点”。在这里,智治中心布设水质、雨量、碳汇、土壤和鸟类音视频监测设备等,用于观测和统计莲花滩实时生态环境信息。这样,栖息于西溪湿地的鸟类能被精确检测,对记录、保护新落户鸟类和珍稀鸟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和水下地形人工测绘的方式收集基础数据,建立莲花滩3D仿真模型,可随时了解不同水位下的露滩面积。”张明介绍,“基于长时序的鸟类活动统计数据、人类活动统计数据以及莲花滩总体的生态要素数据,能够掌握不同鸟类的生活节律,也能指导我们今后更好地保护水鸟,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年来,西溪湿地背后的“数字力量”不仅重塑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更重新定义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使这片千年湿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案例。

  未来,西溪湿地将以数字化保护管理为抓手,持续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努力打造湿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西溪样板”,力争成为“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