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诸葛曾晓 摄影 顾剑 通讯员 潘进 洪婷婷 陈健 沈林芳 罗杭燕 袁芳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正重塑社会发展图景,如何将前沿技术赋能社会发展?西湖区的探索给出了一个产业创新样板。
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智慧养老等重点产业领域,西湖区正加速推进AI技术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从算法优化到产线适配,从数据治理到创新生态圈构建,这里的实践始终聚焦一个核心命题——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一场“AI+”的赋能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智慧城市的生长逻辑。
“AI+教育” 机器狗成为编程启蒙的第一课
日前,在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的AI人机共融实验室内,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编程来控制机器狗的运动轨迹。这一场景恰是西湖区以AI重构教育生态的缩影。
作为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学校,保俶塔实验学校以二十年机器人教学积淀为基底,在AI的赋能下,通过四大核心场景的深度实践,重塑着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AI人机共融实验室不仅展现从积木机器人到四足机器狗的进阶历程,更通过11台Pepper机器人的互动,让学生实践人机交互;星际智航创客工坊依托VR、3D打印等设备,将航空航天知识转化为可触达的实践项目,学生每年在省市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智适应能动力场通过无感人脸识别与AI运动分析,使跳绳、跳远等数据实时可视化,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乐趣与效度,使这里成为课间15分钟的热门地;全感AI超验空间则打造了实物元素周期表互动墙,构建了“环境感知—智能交互—数据反馈—安全防护”的全闭环生态。
“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还有很多未知,也需要开启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教育亦是如此。”保俶塔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机器狗成为编程启蒙的伙伴,VR场景点燃航天梦想,西湖区正以AI为笔,书写智慧学校样本,展现智慧学校全景。
“AI+医疗” 智慧医疗下的“精准守护”
近日,蒋村街道居民王先生(化名)的就诊经历引发关注。因外伤导致左胸疼痛的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CT影像无明显骨折表现。但AI辅助系统敏锐捕捉到其肋骨骨皮质细微异常,经医生复核,最终确诊为骨折。
王先生这种急性、隐匿性骨折,人工诊断难度较大,但是AI辅助系统能精准识别并标记出可疑骨折,再由诊断医师做进一步检查和诊断,避免了漏诊的风险。
“这要是以前,可能要折腾到大医院才能查清楚。”王先生的感慨,揭开了西湖区“AI+医疗”改革的现实价值,人工智能正成为基层医生的“第二双眼睛”,在家门口精准守护市民的生命健康。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西湖区多年的系统性布局。2017年,西湖区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超声AI辅助诊疗技术。2020年起,西湖区通过打造多病种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系统,推出了“AI+云计算+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场景,通过连通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完成22万例肺部CT、70万例胸部DR影像的智能筛查,连儿童骨龄评估这类精细化诊断也实现2.3万例AI辅助。在王先生遭遇的肋骨骨折诊断中,正是AI通过毫厘级的图像分析,将原本可能被忽视的隐匿性骨折“揪”出。
如果说影像诊断是AI应用的“先手棋”,那么临床诊疗的智能化延伸则让“AI+医疗”走向纵深。
“西湖区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的落地,使基层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可即时获取AI用药建议,96.08%的采纳率印证了人机协同的可行性。而在中医馆里,“健康小西”机器人通过15秒四诊评估生成个性化调理方案,将“千人一方”的传统模式升级为精准健康管理。更值得关注的是,“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了智慧健康服务平台,预防保健、双向转诊等服务通过数字工具穿透社区,累计服务88.2万人次,意味着医疗资源真正实现了“毛细血管级”的渗透。
技术创新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医疗公平的实质性推进。数据显示,AI辅助系统使甲状腺结节诊断准确率从基层平均不足80%跃升至90%以上。这种“数字杠杆”效应,让AI辅助系统在基层有了坚实支点。目前西湖区已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全面升级,全区AI辅助诊断量已达27.96万人次。
“AI+运动” 从“找场难”到“智慧练”
当你在羽毛球馆内完成训练后,手机自动弹出AI生成的击球动作分析报告,动作标准差、挥拍速度、落点分布等数据即可直观呈现。眼下,浙江栎刻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栎刻动”)正在打造全国首个“无感AI羽毛球运动分析系统”。
成立于2019年的栎刻动,是一个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多领域的互联网数智体育平台,扎根西湖区多年,
已完成从初创企业到行业标杆的跨越,平台已拥有200万+用户数据、20万+日活用户。
这家拥有45项软著的高新技术企业,构建起覆盖运动全周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前实现了小程序中在线组队、智能训练反馈、运动健康报告等功能,通过LBS定位与AI算法推荐,大大提升了周边运动资源匹配效率。
技术突破聚焦真实场景需求。“我们正在研究的IoT硬件,将具备能耗检测、球场机器人、远程管控、自动化运维等功能。”栎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找场地”到“组社群”,从“场馆智慧化改造”到“赛事IP运营”,从“一副球拍”到“专业装备商城”,未来栎刻动将构建全场景服务生态,推动西湖区体育服务向数字化转型。
“AI+养老” 智慧养老新范式
不久前,在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69岁的汤子根老人身着2.5公斤的“踏山”外骨骼稳步绕圈。汤大爷表示:“我们社区里有不少台阶,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行走多有不便。有了这个‘钢铁骨骼’的助力,就像是给我们的出行增添了一份保障。”
“钢铁骨骼”来自辖区企业——杭州智元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研究院”),是目前市场上首款融合可穿戴柔性传感与AI自适应系统的超轻量级助力装备。智元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踏山”真正的“黑科技”,在于通过AI深度学习,设备能够感知使用者的体态和行动,继而做出相应动作。设计这款产品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两个便捷——穿戴便捷、收纳便捷。“我们致力于打造千元级别的产品,就是希望让每一位有需求的人都能够买得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目前,“踏山”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随着银发产业的加速发展,这项融合仿生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或将重塑老人的出行方式。
而在西湖区首届养老服务开放日现场,遐龄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展区前人头攒动,工作人员正在耐心解答和操作演示——
“爬楼机怎么收费?”“我们在西湖区上楼、下楼的服务费用各为100元/次,其他区为149元/次。需要提前3天预约。”
“短期租赁划算吗?”“划算的阿姨,拐杖购买价49—61元,月租仅0—3元,爬楼机单次费用远低于长期雇护工。”
如果说外骨骼解决的是“动起来”的问题,那么遐龄荟构建的辅具服务体系则着眼于“过得安”。比如爬楼机服务,搭载智能缓震与阶沿感应系统,由持证专业人员全程操作保障老人安全上下楼,有效预防二次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机构同步提供助浴、助行、助听、康复及生活辅助五大类近三十种政府采购买单的辅具,老人可通过“浙里办”App搜索“辅具申领”,在线完成评估适配、申请配送与补贴申领全流程。
眼下,西湖区正用科技温度,让不可逆的老龄化成为可选择的自由化。从个体行动辅助到全场景生活支持,AI正穿透西湖区养老服务的每个细微需求。
记者手记
当技术革新的浪潮裹挟着概念泡沫奔涌时,西湖区对“AI+”的探索呈现出难得的务实底色。
这里的产业创新实践没有止步于实验室成果的陈列,而是始终沿着“需求—场景—生态”的路径推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系统的成功,印证了“AI诊断+分布式服务”模式的有效性;各种智能教育设备,催生教育内容生产、沉浸式实训等新兴业态;互联网数智体育平台的推出,加速构建更智能、便捷、健康的体育产业生态;外骨骼设备的产业化应用,推动银发经济从传统照护服务向“智能装备+数字服务”的智造范式转型。
这些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当企业研发与社会需求形成反馈闭环,技术创新才能真正赋能社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西湖区对“人”的价值的坚守。AI诊断系统始终定位于辅助角色,教育场景强调AI背后的人文启蒙。衡量一座城市的智慧程度,或许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算法专利,也在于能否让老人自如登楼、让学生与机器狗共学成长。
当然,对“AI+”的探索仍需穿越荆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平衡、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考验、数字鸿沟的消弭,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课题。西湖区所为,不是提供了标准答案,而是用实践证明了可能性——当技术创新成为社会肌理的“感知神经”,智慧城市的理想图景便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