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心里的话告诉你们……” 91岁丁奶奶的“春日来信” 2025年03月21日  诸葛曾晓 孙月 袁芳

  ■ 记者 诸葛曾晓 通讯员 孙月 袁芳

  不久前一封由丁毓怡老人手写的信件

  从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出发

  展开了西湖区养老的温情故事

  “想把心里的话告诉你们”

  小和山脚的晨雾还未散尽,腊梅的香气已顺着春风涌入福利中心的长廊。“地板都是发亮的,没有一点灰尘和异味。”丁奶奶笑着拍了拍轮椅扶手,“在这里每天都开心,平常的活动也很满足,早上起来还教做操和唱歌。” 

  透过长廊上一户户半开的房门望去,每间居室都干净整齐。长廊一侧的公共客厅里,保温杯碰撞声与麻将牌清脆的碰响交织成晨曲,护理员王恩芳正弯腰给围观的老人喂香蕉。 

  2017年,丁奶奶和老伴搬进这处群山环抱的养老院。2023年,老伴去世,偶尔她摁铃呼唤,不是想喝水,只是希望有人陪着说会儿话。 

  在丁奶奶的手写信里,孤单的细碎日常被护养成温暖的网——“此后你们对我更加爱护,常来检查我的冰箱,把已坏的食物丢掉,保证我不会食物中毒。”“我感恩万分,不知如何来报答你们的恩情。”……信纸上,多处重复的话语见证着书写者的情难自抑。 

  成为护理员的第三年,也是王恩芳认识丁奶奶的第三年。她的脑海里仔细记着这层楼22个房间住户们的特殊照护事项。在她眼中,丁奶奶是“好相处、讲究”的人,“她喜欢看看报纸看看书籍,有时候我们也在一块聊一些喜欢的话题。”在“需要照顾的老人”这个身份之外,丁奶奶热爱生活,认真过着每一天。 

  一辆辆轮椅碾过水磨石地面,发出细碎的沙沙声,老人们相继起床。“每个楼层有5个护理员,分主班、副班、白班各司其职,夜里两小时巡次房。”王恩芳边说边熟练穿梭在22个房间之间——给张奶奶洗脸刷牙,替李爷爷叠被铺床……福利中心的一天,拉开了序幕。

  银发舞台上的春天

  “曹阿姨,我们又来看您啦!”另一幢楼层内,88岁的曹慧娟应声推开房门,浅蓝色羽绒服衬着红毛衣,烫卷的发梢随着脚步轻颤。 

  这位入住三年的老人,亲切握着工作人员的手坐到客厅沙发上,窗外春寒料峭,室内暖意蒸腾。“从前觉得住进养老院无事可做,现在?”她眼尾笑出细密的纹路,“星期一到星期五,唱歌跳舞腰鼓乐器排得满满当当!” 

  去年五月,曹奶奶所在的舞蹈队摘得杭州市第三届舞龙舞狮锦标赛成人组彩带龙项目一等奖,亮黄色的荣誉证书摆在房间最显眼处。蛇年伊始,舞蹈队还登上了小和山社区的“村晚”舞台,“王老师带领我们天天排练,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好演出。” 

  福利中心藏龙卧虎,老人们都有各自的绝技。有的像“王老师”这样包揽了一门兴趣班的授课任务,有的像曹奶奶这样,院里院外都是“文艺骨干”。“3号楼的张奶奶是我院外舞蹈队的成员,现在又一起加入了院里的舞蹈队,时不时约着排练,日常几个老姐妹也相互关心,我很是幸福。” 

  曹奶奶坦言,她明确感受到养老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别看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轻,但是很有智慧。她们不仅细致地照顾我们,还努力给大家提供了多彩的活动和舞台。她们可明白了,我们人是老了,但心态还都是年轻的。” 

  “阿姨,等您新买的花苗到了,我们安排绿化工人帮您一起打理。”作为楼里的春日“地标”,曹奶奶的阳台上已有数十盆花草在初春里舒展叶片,还有更多的花草苗在路上。在她的心里,早已把这儿当成又一个家,“春天来了,我要把阳台打扮得漂漂亮亮,请你们来欣赏。”

  人文温度里的智慧养老

  “阿婆中午好呀,吃完午饭啦。”“今天中午有水饺,可香了,吃了好几个。”午饭时间,不少吃完午餐的老人们从食堂返回,沿着装有扶手的连廊缓步而行。 

  带着口音的招呼声在走廊交织,窗外数株腊梅在阴雨中盛放,嫩黄的花盏缀满枝头。连廊尽头,白色瓷砖反射着洁净光泽,有工作人员正推着保温餐车进行二次送餐,为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吃完午饭,部分老人按习惯午睡,睡不着的也有去处。“我们有书画室、图书室、电教室等活动区域,后续还会考虑加入‘家庭餐厅’‘中医理疗’‘专家诊室’等特色服务,丰富长者体验,帮助老年人实现从‘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的跨越,打造区域一流的普惠型标杆养老项目。”西湖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键词“银发经济”多次出现,养老机器人也成为热议话题。在福利中心,老人们已经用上了养老机器人——全国首款大模型具身养老机器人“小希”,既会看病又能陪伴聊天,成为福利中心200多位老人的“团宠”,用科技重构养老服务的温度。 

  在全面进入机器人养老与文化养老赛道的同时,西湖区也积极聚焦辅具“智造”,布局“智慧养老”赛道。“接下来,我们将立足于老年人日常生活、健康管理、安全防护、休闲娱乐等多元需求,布局智慧养老赛道,通过适老化改造、辅具‘智造’等智慧养老产业链,引导推动西湖区科技产业与老年消费市场融合壮大。”西湖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西湖区持续助推康养事业更上一层楼,丁奶奶的“春日来信”便是最好的回应。这样的信,还不止一封。 

  厚厚的、保存完好的一叠信纸中,一位奶奶写道:“我们住在福利院,全是护理员们来照顾我们的生活,真像家里人一样,关心、爱护,让大家高兴、快乐。”在一封题为《夕阳晚晴 重温甜蜜》的信中,老人用整齐的笔迹写下:“重阳节文艺汇演非常隆重,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有了许多创新,的的确确非常棒。”…… 

  这些被时光浸润的信笺,丈量着养老服务的真正温度。在这里,智慧化照护系统不是机械替代,而是延伸出更具人性化的服务触角;政策保障不止满足基本需求,更培育着让尊严自由生长的沃土。 

  眼下,一个具有西湖辨识度的,康养服务新模式正缓缓成型,盼望每个灵魂都能带着尊严,走进生命的春天,续写未完的青翠。